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呵护>> 学龄期 > 正文内容

现在孩子还能玩什么?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小学的新学期开始了,放松了一个月的孩子们又回到课堂,学习新的知识了。很多家长也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必再担心孩子因为贪玩而耽误学业。但是,林茵(化名)女士却放心不下来。整整一个寒假,她10岁的儿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很少和小伙伴出去玩。两口子工作很忙,也很少带他出去玩。渐渐的,林女士发现,电脑游戏竟成了孩子唯一的玩耍方式。她紧张起来,连忙给孩子报了两个课外兴趣班。

  以前的家长怕孩子在外面玩得太疯,现在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只会打游戏。谈到这种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王莹用“游戏枯竭”来加以形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中国 精神疾病 防治中心精神学博士黄薛冰则更多地谈到了这种“枯竭”的后果。

  越来越“孤独”的游戏

  “以前的孩子都是自己动手做游戏。”孙云晓跟记者谈起了以前的游戏,“那时候孩子们都玩抓石子儿,自己做陀螺什么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沙堆上筑‘水坝’,看谁的先被水冲垮。为了获胜,大家会想各种办法加固自己的‘堤坝’。”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剧,今天的游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占了上风,甚至看电视也成了一种游戏方式。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5—12岁的孩子花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间比传统游戏多得多,平均每周4.2小时;而且年龄越大,离传统游戏越远。

  记者在北师大实验小学采访时,随机询问了一些学生平时喜欢什么游戏,结果听到最多的是“看电视”、“打游戏”等,有些孩子甚至再也说不出其他的东西来。无独有偶,南京的一个调查也显示,近16%的儿童表示最喜欢“看电视”,接下来就是打电子游戏,然后是一些体育活动,传统的小游戏已不见踪影。

  谈到这种游戏方式的改变,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今天儿童游戏的最大特征:孤独———南京的调查就显示,近47%的孩子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

  越来越“自我”的孩子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谈到儿童过早接触成人社会,导致童年阶段逐渐“模糊”甚至“消逝”,其中电视等娱乐手段正是主要原因。在专家们看来,现代游戏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人生中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如何在游戏中成长。

  孙云晓告诉记者,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电脑等游戏方式的出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这些游戏中,孩子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思路更加宽广,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它们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合作与实践。黄薛冰指出,电子游戏是虚拟世界,与捉迷藏等游戏相比,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长期沉迷其中,孩子不会体验他人、觉察他人,变得越来越自我,不会忍耐克制,“情商”越来越低,长大后很容易产生人际冲突,不利于个人发展。王莹也认为,真正的游戏是伙伴间的交流。但现在有些孩子除了上学,连楼都不愿下,只会玩电脑游戏;还有一些孩子,跟同学玩耍时连起码的躲闪都不会,这正是缺少“合作游戏”造成的后果。

  至于实践性,那是孩子在成长中对生活必有的体验甚至是锻炼。孙云晓说,以前的孩子玩抓石子儿,自己做小玩具,手指非常灵巧,现在很多孩子的抓握能力却越来越弱,写字也很慢,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小游戏做得太少,精细肌肉不发达所致。他还说,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开火车、抓强盗等游戏,其实是对社会循序渐进的靠拢,孩子能从中学会技能、合作、规则。“说白了,游戏就是孩子在扎堆工作、学习;它就是生活,是未来的预演”。


编辑:lucy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074个字符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