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相比自然分娩,产妇恢复周期更长,尤其是腹部伤口护理、术后饮食调整、活动强度控制,都需要特别注意,稍有不当可能引发伤口感染、肠粘连、腰痛等问题。这份剖宫产妈妈专属护理指南,从术后 1 周、2-4 周、1 个月后三个阶段,帮你科学恢复。
一、术后 1 周:重点护伤口,预防感染 + 缓解疼痛
• 伤口护理 3 步走:术后 24 小时内,护士会定期更换伤口敷料,此时要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沾水;术后 3-5 天若伤口无红肿、渗液,可遵医嘱揭去敷料,每天用碘伏轻轻擦拭伤口周围(不要直接涂在伤口上),穿宽松纯棉衣物,避免摩擦伤口;若伤口出现轻微红肿、瘙痒,是愈合的正常反应,不要用手抓挠,可涂抹医生开具的药膏缓解。
• 疼痛管理别硬扛:术后 24 小时内伤口疼痛最明显,可遵医嘱使用镇痛泵(不影响哺乳),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止痛药(哺乳期安全);术后 3 天若翻身、咳嗽时伤口疼痛,可双手轻轻按住伤口两侧,减少腹部牵拉,缓解疼痛。
• 饮食从 “稀” 到 “软”:术后 6 小时内禁食禁水,6 小时后可喝少量米汤、萝卜汤(帮助排气),避免喝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术后第 2 天若已排气,可吃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羹等半流质食物,第 3 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需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二、术后 2-4 周:调理饮食补营养,适当活动防粘连
• 饮食重点:高蛋白 + 补气血 + 控油脂:每天保证 2-3 个鸡蛋、150 克瘦肉 / 鱼类、500 毫升牛奶,帮助伤口愈合;适量吃红枣、桂圆、菠菜等补气血食物,改善术后贫血;避免吃过多油腻食物(如猪蹄汤、鸡汤浮油),防止脂肪堆积导致伤口愈合缓慢,同时减少堵奶风险。
• 活动原则:“慢动不静”:术后第 2 天可在家人搀扶下下床走动(每次 5-10 分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粘连;术后 1 周可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每次 15-20 分钟),但避免弯腰、提重物(不超过 5 斤)、爬楼梯等动作,防止腹压增加导致伤口裂开或子宫脱垂。
• 注意恶露与子宫恢复:剖宫产妈妈恶露持续时间可能比自然分娩长 1-2 周,需每天观察恶露量和颜色,若出现恶露增多、有臭味,或下腹部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宫腔感染或伤口愈合不良。
三、术后 1 个月后:修复腹直肌,预防腰痛
• 腹直肌修复:从 “轻” 开始:产后 1 个月可做腹式呼吸(平躺,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紧,每次 10-15 分钟),帮助激活腹部肌肉;产后 42 天复查若腹直肌分离小于 2 指,可逐渐做凯格尔运动(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保持 3 秒后放松,每次 15 组),增强盆底肌和腹部力量,避免长期腹直肌分离导致腰痛。
• 腰痛预防:注意姿势 + 热敷:抱宝宝时尽量坐直,用手臂托住宝宝臀部,避免弯腰抱娃;喂奶时使用靠枕支撑腰部和手臂,减少腰部压力;若出现轻微腰痛,可每天用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 40-50℃,每次 15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伤口疤痕护理:术后 1 个月伤口基本愈合,可遵医嘱涂抹硅酮凝胶(每天 2 次),减少疤痕增生;避免在伤口周围贴膏药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防止皮肤过敏。
剖宫产妈妈恢复虽慢,但只要做好伤口护理、科学饮食、适度活动,多数能在 3 个月内恢复良好,别因 “怕痛” 而长期卧床,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