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儿科>> 小儿心理科 > 正文内容

小儿行为异常区分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鉴别有些难弄但属于正常的行为与明显的行为问题经常是分不清楚的。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经常出现的,慢性的,有问题的行为不止一种,尤其是会影响认知和社会功能。

  有问题的行为被家长或老师认为是严重的,并引起特别的关注。许多有问题的行为是某些发育阶段典型的现象(如2岁时的违抗行为)或是某气质类型的特点(如"难养型"儿童的气质特点是生物功能无规律,反应强烈,以消极情绪为主,适应慢)。

  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取决于如何定义和测查行为问题:几项根据人群研究的报告,其发生率≥10%,而来自诊室中儿科临床的全国性调查报告,发生率<2%。

  评价

  对儿童应评价健康状况(包括既往和现在),发育阶段和气质(如"难养型","易养型")。对家长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将正常发育阶段中的典型行为误认为是异常的;对孩子的期望与其性格特征不符;抑郁,无兴趣,拒绝和过度保护;明显的感到自我丧失,尤其是缺乏社会支持的时候。内疚和无能感在行为问题儿童的家长中十分普遍,而且难以表白。医生对家长这种挫折感的认同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发生率经常可以缓解他们的内疚,而且有利于找到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儿童在典型一天中的活动记录可以提供关于有问题行为的详细情况,同时还必须了解儿童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该行为,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长对该行为的反应。

  就诊时直接观察到的亲子关系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这些观察以及家长的过去史都要充分,并尽可能了解其他人包括亲戚,老师和护士在任何时候所观察到的情况。

  婴儿早期的亲子关系质量影响着婴儿的认知和社会化的发展。母亲在这个阶段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会因妊娠困难,难产,产后抑郁或未得到配偶,亲朋的足够支持而有所减低;而且,生后最初几个月婴儿的饮食和睡眠时间往往难以预测,大多数小于2或3个月的婴儿不会整夜地睡觉并经常长时间地大哭(参见第256节中喂养和胃肠道问题中的绞痛);婴儿觉醒时间较短,没什么机会给家长一个积极的反馈。此外,各种其他来自儿童,家长或环境的因素都可能对亲子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

  恶性循环模式 恶性循环模式指家长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反应导致孩子的不良反应,后者反过来又导致家长持续的消极反应。在最普遍的恶性循环模式中,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拒绝作出指责,打骂的反应,家长的这种反应也可能是由于一个2岁小儿的违拗或一个4岁小儿的顶嘴这些与发育阶段相关的消极行为引起的,或是因为感到无法对付一个自生后就是难养气质的儿童而引起的。在恶性循环模式中,孩子对应激和情绪不适的反应常表现为固执,顶嘴,攻击行为,大发脾气而不是哭泣。

  相反,家长往往对待胆小,粘人,听话的孩子表现出过度保护或过分顺从。一些孩子首诊时的临床表现经常是躯体性问题,但病史却反映出饮食问题,分离焦虑,家长无法制约孩子干扰他人的行为以及替代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衣,吃饭)。经常,病史还包括妊娠期间的并发症或有增加孩子患病可能的家族性疾病。

  治疗

  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表现出外在的症状,不了解发病原因而企图矫正行为问题只能是对症治疗。一旦发现病因最好早期干预,因为适应不良的行为存在时间越长越难改变。

  行为矫正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抚养者们建立起一致的规范和制约。家长应当在强化规范和加强与孩子积极的联系时克制自己的怒气。对于简单的行为问题,家长的教育,保证和一些特殊建议就足够了。追踪是很重要的,它保证行为问题不会更加复杂,在追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综合评价和尽可能多次就诊。如果家长对有问题的行为做了记录,记录并包括先发生的行为和家长的反应,首诊时搞不清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澄清。

  在一些极端的病例中,亲子关系不好(生活无规律,婴儿3,4个月了家长还不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可能导致婴儿生长发育障碍或持续的过度哭吵,对这类患儿的治疗包括对家长进行有关婴儿发育和气质的教育,适当的保证,尽量提供支持(如情绪支持,帮助做家务,照看孩子)。建议对婴儿和亲子关系进行仔细评价,评价要依据问题的本身表现和医生的专业知识,最好由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神经科专家或其他的专家进行评价。

  惩罚 无效的惩罚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偶尔用责骂和躯体惩罚也许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但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威胁离开儿童或将儿童送出去也是有害的。积极地强化恰当的行为对控制孩子的行为才是很有效的,并且没有副作用。

  暂时隔离的步骤在该方法的执行过程中让孩子必须单独坐在一个枯燥乏味的地方(一间并不黑暗或吓人的房间中,但不是卧室,没有电视和玩具)呆一会,这是改变不当行为的好方法。暂时的隔离对孩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好用于当孩子出现一种或几种不恰当的行为时。

  恶性循环模式的治疗 家长需要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并限制孩子寻求依赖和操纵家长的行为,重建相互尊重。如果家长不再去管孩子那些不干扰他人的行为(发脾气,拒绝吃饭),采取分散注意和暂时隔离的方法限制那些不能视而不见的行为,这个模式就有可能被打破。家长明智地给予表扬,可减少与孩子的摩擦并强化恰当的行为,并应与孩子一起每天进行至少15~20分钟的娱乐活动。可鼓励一直在家不工作的母亲经常离开孩子一段时间。

  当亲子关系发生冲突时,医生必须很投入地矫正他们的反应模式,若矫正了3~4个月仍无变化,则需要重新评价,也许需要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饮食问题

  2~8岁儿童的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吃的少或吃不能吃的东西,孩子可能嘴里有食物而不下咽或将强迫性喂进的食物吐出来。食欲的减退往往会减慢正常的发育速度。

  对此应当告诉家长有关幼儿生长方式的知识,并向他们说明孩子目前身高和体重所处的状态。在就餐的时间将食物放在孩子面前,此时家长不要流露出明显的情绪,15~20分钟后拿走食物,也不要对吃了什么,没有吃什么作出评论。这个方法与限制孩子吃零食配合起来,通常可以恢复食欲,食量和营养需要之间的关系。如果饮食问题成为过分强制或对孩子健康过分关注的模式的一部分,那么就要更详细地了解病史以制订恰当的措施。

  睡眠问题

  2~3岁以上人的睡眠周期先是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REM),每90分钟一个周期,NREM占整个睡眠的80%。新生儿的睡眠周期较不明确,入睡后先是活跃的REM,然后NREM占整个睡眠的约50%。

  梦魇,发生在REM阶段,可由惊吓引起(如恐怖的故事,电视暴力),尤其3~4岁的儿童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儿童可以从梦魇中醒来并生动地回忆梦中情节。偶尔的梦魇是正常的,但持续或经常的梦魇则应引起重视。从梦魇中醒来的孩子被家长哄哄就可安静下来。

  睡行症(睡眠时持续行走)和睡惊症(突然醒来伴极度惊恐或尖叫)通常发生在NREM睡眠的第3或4期,即入睡后的1~3小时,整个过程持续从几秒钟到数十分钟,其特征是茫然或无目的的凝视,不完全的觉醒,对周围的人或事的反应能力差,无记忆。睡行症发生时步态笨拙,常能躲避物体。儿童显得糊里糊涂,但并不害怕,至少15%的5~12岁儿童有过至少一次的睡行。睡行症的整个人群发病率为1%~6%,大多为学龄儿童,可因应激事件而引发。睡惊症大多发生在3~8岁的儿童中。

 


编辑:王晓芳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61个字符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