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萌萌文静内向,语言能力发展较好,但由于个别音发不准确而受到批评,随即出现说话不连贯(即口吃)的情况。一开始,家长极力纠正,鼓励萌萌大胆表达,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并没有明显改善,家长非常担心他的口吃长期持续而不能得到纠正,于是向医生求助。
解析
口吃是指说话时的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笨拙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发展障碍。在2~3岁时,孩子形象记忆的效果要好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说,他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了,但掌握的词语却较少且不牢固。当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出现说话不连贯的情况。或者由于发音器官发育还不成熟,孩子对发某些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又差,就容易出现说话犹豫不决、支支吾吾的情况,这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数孩子能够在几个月后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口吃在幼儿期没有得到纠正,就会延续到成年,甚至伴随终身。
原因
⒈遗传。统计资料显示,父母双方都有口吃,孩子出现口吃的概率为60%,父母一方有口吃,孩子出现口吃的概率为40%。
⒉模仿。孩子本来没有口吃,但接触的人中有口吃的,他会出于好奇而模仿,逐渐形成了习惯。
⒊器官异常。有的孩子由于口腔器官存在异常,而出现说话间断的情况。
⒋精神紧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诱发口吃的因素。孩子想抢话,而出现口吃;孩子受到家长的训斥,心理压力加大,感到自己说话不正常而变得非常敏感,唯恐说不好或说错而出现口吃;孩子受到过度惊吓而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也会出现口吃。
另外,医学上认为精神过度紧张可导致发音器官的肌肉痉挛,使发音受阻,也会导致口吃。
表现
口吃发生的第一个高峰年龄段在3~8岁。由于孩子的发音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思维、呼吸、说话三者的协调性比较差,当心理上遭受刺激,很容易导致口吃现象的发生,大多数时轻时重,呈周期性。
类型
⒈难发型:说话时第一个字说不出来,或者有些特定的字说不出来。
⒉连发型:说话时有些字要连续重复说好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