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农村也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条件,但又有差异,其本质差异是:
其一,农村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过程中很少被“阻隔”,也就是说因为农村父母远不及城市父母对培育问题关注,这反而导致农村孩子最大限度获得了“自我”主动成长的机会,这是城市孩子很难实现的;
其二,农村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比较单一,其成长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环境比较单纯,这样就很好规范了采集信息范围,排除了多范畴多领域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城市里的孩子信息环境丰富,需要面对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尝试和背负父母太多的期望。
其三,农村是一个充满生动类信息的世界(小树发芽成长、小鸡生蛋报窝、小鱼河中畅游……)。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地进行这类信息的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初、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孩子能够得高分的现象了。
我们再尝试用表格的方式加以对比说明:
对比项 | 学前城市儿童 | 有可能导致的培育状况 | 学前农村儿童 | 有可能导致的培育状况 |
各自生存的 信息环境种类范畴 | 种类多、范畴广 | 逻辑思维丰富、活跃、启动数量多 | 种类范畴有限 | 逻辑思维单一、平静、启动数量有限 |
各自生存的 信息环境种类 | 机械类信息 | 未来形成“秩序性”、“严谨性”“持续性”和“被动思维” | 生动类信息 | 未来形成“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 |
父母的关注度 | 高度关注 | 培育力度强 | 一般关注 | 培育力度弱 |
父母的干预强度 | 强度大,面广 | 被动成长 | 强度弱 | 主动成长 |
自我主动 逻辑思维实现 | 很难顺利实现 | 被动成长 | 很好的得以实现 | 主动成长 |
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是一个充满机械类信息的世界(电视、电脑、书籍、楼宇、整齐划一的街道和绿化带、过早的进入听妈妈和老师讲述、辨识抽象符号、应付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功课等等)。因此在这个世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的采集和储存这类信息,就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综合素质比较强。
因此可以看出,成长在农村的孩子同样能够培育出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论: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