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新闻 > 正文内容

中国儿童“阴盛阳衰”趋势加重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你知道吗,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变“矮”了:中国7岁-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你知道吗,男孩比女孩的情绪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个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你知道吗,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男生学习佼佼者比例呈自由落体式下降,初中和小学的男孩更是早就掉队了,男孩学业全线告急……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然而,面对“拯救男孩”的呼声,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疑问: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非要把男孩教育得“像个男孩”,把女孩教育得“像个女孩”。有没有必要?

  对此,孙云晓表示,人们应该首先接受性别差异,并正视其带来的影响。

  症状大扫描男孩体质下降成为举国性的危机全国性的权威调查数据表明,男孩体质下降成为举国性的危机。“我们知道,中国人一代比一代高。但《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指出,中国中小城市男生在11~14岁、15~18岁时分别比日本男生矮0.9厘米和0.5厘米;较富裕农村的男生在这两个年龄段,分别比日本男生矮了3.6厘米和2.3厘米;较贫困农村的男生则相应出现3.9厘米和3.3厘米的差距。鉴于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发现,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

  男孩集体“心灵危机” 比女孩还脆弱体质频亮红灯以外,心灵危机也没有放过“男孩”群体。专家李文道告诉记者,北京儿童医院对7年间19196例病例的临床分析诊断表明,男性患儿所占比例高达69.19%,其中6~11岁男孩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其实男孩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相反,他们在情绪、感情上比女孩更加脆弱。”

  孙云晓解释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进行过压力情境反应测试。他们发现,当母亲板着阴沉的脸停止与婴儿亲密交流时,男婴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

  男孩“女性化”状况严重在研究过程中,孙云晓也不断听到“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等来自社会的种种议论。“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说,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衣服飘飘的,头上抹摩丝,说话阴阳怪气;还有一位初三女生告诉我,他们班有几个男生都随身带着小镜子、小梳子。”

  男孩智力也不如前?

  在高校,男生的气场也不够强大。2006年8月,在新生录取工作结束不久,清华大学校内BBS上出现了一个帖子,列出1991年至2006年清华新生中的男女生比例变化。比如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生1643人,女生389人,男女比例为422.37︰100。随着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清华3313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194.23︰100。

  上述的事实让人忧虑,可让研究者们着急的是,社会对此茫然不知或熟视无睹。孙云晓说,《拯救男孩》一书是在发出呐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师注意了,前面到悬崖边了!”

  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男孩走了样?”

  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男孩走了样?”孙云晓说“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的罪魁祸首。他告诉记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郑新蓉等人曾对全国10个省市的3737名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表明,男孩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女孩则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上,女孩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对待反感的课程时,她们的忍耐能力也更强。

  “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内容多是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讲课也多是单纯的语言灌输。这基本上就在与男孩的天性作对。”孙云晓说。

  “当爸的”不称职是重要原因此外,“不称职的父亲”也是诱发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孙云晓告诉记者,网上2009年有关父爱的调查表明,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乏父爱”,26.3%觉得“不好说”,仅有13%认为“父爱并不缺失”。

  “父亲和男性教师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该大于母亲。但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李文道表示,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子关系的传承。当父亲脱离了“榜样”角色,男孩会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美国的父道组织用一组调查数据证实,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来自无父家庭。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记者,增加父亲的投入角色是拯救男孩危机的必要之举。在中国,很多现代家庭结构依旧受着儒家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妈妈肩负孩子的成长教育。“从心理学上,我们急需打破原有的父母分工,让中国爸爸回归家庭。比如近些年,上海开始推广‘家庭教育课’,宣扬用‘家庭陪伴’替代‘工作应酬’。通过讲解,上海市50%的父亲都已经回归到家庭教育的队伍中。”

  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也有影响此外,孙云晓认为提高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同样可以拯救男孩危机。他解释说,例如科技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设计一艘船。男孩多半会设计一艘装有枪管和烟囱的简单船只,而女孩则会精细地把船装饰一番,配置厨房和卧室等。如果是男老师,他可能更喜欢男孩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女老师,则可能欣赏女孩的细腻。因此,同样的答案,结果可能因为教师性别的差异而相距甚远。男孩更需要在教育机制里,得到一种鼓励。

  其实,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来调整“女重男轻”的教师队伍。孙云晓说,“2005年,北京东城区教委启动了‘阳刚计划’,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该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的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50%。”

  “除去调整教师队伍中的男女比例,解决‘男孩危机’还可以尝试改变具有‘记忆性特征’的应试教育。目前上海很多学校开始关闭体育课,拆除施展男孩天性的玩耍平台,这等于遮蔽他们好斗的天性,逼着他们进入安静的学习状态。”杨雄告诉记者,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乖乖男”的诞生。

  “2004年,我对中法儿童进行过比较调查。中国男孩普遍选择的游乐方式就是游戏机、电脑等静止玩物;而法国男孩则大多选择滑板、球类运动等。从调查中,我发现中国男孩的天性正在扭曲。”杨雄说。

  “此外,英国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信息化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男女在运用电脑的工作表现中,实力相当。男生的‘体力优势’也在逐渐退化。”因此从男女发展梯度考虑,杨雄最后给“男孩危机”下了一贴“猛药”。“在14岁以前,男孩的生理成熟度始终迟缓女孩2年。我建议在中国的中考和高考录取过程中,给男孩降低20~30分的入学标准。站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角度,等待男孩的‘后劲儿’,而不是一味扼杀男孩成长发育中的天性,留给他们一些鼓励的掌声。”


编辑:王晓芳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