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早熟现象呈扩大趋势,"早熟"是时代发展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关键是学校和老师、家长和社会如何去控制和消灭其负面影响和消极的一面。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儿童少年时期如得不到家长及教师正确的心理行为指导,并予以及时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可能发生社交无能、社会能力下降、反社会倾向、人格及行为障碍,甚至犯罪等等。从一切为了学生未来成才出发,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对学生深层次教育问题的研究。
小学生"早熟现象"主要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整个社会的风尚、价值取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和少年。我们对于早熟现象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等,寻找恰当的路径,防止过激和偏激的早熟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对小学生"早熟现象"要强化"知、情、意、行"的正确方法,使"早熟"变得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小学生的早熟现象动机偏差不同,表现也就不同,总的来说成因有以下几点: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强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家庭的夫妻关系陷入困境,而其中直接的受害人之一就是孩子。
孩子整日看到父母的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父母不和,容易使孩子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形成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2.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的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襁褓延长",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庭结构简单化。随着新一轮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另筑巢穴,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人数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孩子易孤独。
4.家庭生活电视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父母都很繁忙,父母自己带孩子的越来越少、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看电视无须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言语问题、交往问题;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现诸多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