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妍怀孕18周了,最近总觉得头晕乏力,爬楼梯时气喘吁吁,甚至偶尔眼前发黑。产检时,医生告诉她:“这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症状,现在胎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翻倍,得赶快调整饮食了。”
“吃”对食物,铁吸收事半功倍
医生建议林妍优先选择“血红素铁”——来自动物的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比如每天一盘青椒炒牛肉(50克瘦牛肉搭配半个青椒),或每周两次猪肝粥(50克猪肝焯水去腥)。她发现,饭后吃个猕猴桃或橙子,补铁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能让铁吸收率提升3倍。
婆婆常炖菠菜猪肝汤,但医生提醒:菠菜含草酸,会阻碍铁吸收。后来林妍学会先将菠菜焯水,再和木耳一起凉拌,既保留了营养,口感也更清爽。
生活细节,别让补铁“白忙活”
有次午餐后,林妍习惯性喝了杯浓茶,丈夫连忙阻止:“茶里的鞣酸会‘绑住’铁元素,等于白补了!”从此她改在两餐间喝茶,咖啡也换成了红枣枸杞水。
一个月后复查,她的血红蛋白值仍偏低,医生开了铁剂,并叮嘱:“铁剂要和维生素C片一起吃,但别用牛奶送服——钙和铁会‘打架’。”林妍设了手机提醒,每天固定时间服用,避免遗漏。
如今,林妍面色红润,产检时胎儿发育指标良好。她笑着对闺蜜说:“补铁就像存钱,现在给身体‘充值’,将来宝宝出生后才有健康的‘储备金’。”
科学补铁,是孕妈妈送给孩子第一份“营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