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把小床变成“快乐基地”
莉莉第一次把女儿暖暖放进婴儿床时,小家伙像触了电一样哇哇大哭。莉莉无奈地苦笑:“这床是长刺了吗?”其实,暖暖只是被陌生感包围了——冰凉的护栏、陌生的床单味道,没有妈妈熟悉的心跳声。第二天,莉莉换了个策略:她在小床里挂上暖暖最喜欢的星空投影灯,白天把床变成“游戏乐园”。她们一起在小床里玩摇铃、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暖暖咯咯笑着用小手拍打床栏。三天后,当莉莉故意把玩具熊放在小床里时,暖暖竟主动爬进去抱住了它。
第二步:床边“隐形守护者”
进入实战阶段的第一晚,莉莉刚把睡着的暖暖往小床放,小家伙眼皮就颤动起来。这次莉莉没有急着抱起来,而是坐在床边,像播放催眠曲似的规律轻拍她的背。暖暖的小手攥紧又松开,终于在熟悉的气息中睡熟。有次半夜醒来哭闹,莉莉只是伸手抚过她的额头,暖暖就抓着妈妈的手指再度入睡——原来孩子要的只是“确认安全存在”的信号。
第三步:温柔的抽离练习
当暖暖能连续三晚在小床安睡后,莉莉开始尝试“渐进式撤退”。某次哄睡时,她哼着摇篮曲悄悄后退半步,发现暖暖没反应后,第二天又退到门边。直到某个深夜,莉莉从监控里看见暖暖翻身醒来,自己咿呀两声又抱着小被子睡了回去。这时候她才明白,所谓分离焦虑,其实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跨越的成长门槛。
特别提示
莉莉的闺蜜曾犯过关键错误:在宝宝哭闹时强行按进小床,还吓唬“大灰狼专抓不下床的孩子”。结果孩子见到小床就发抖。这就像逼怕水的人直接跳深海,只会加深恐惧。安全感从来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用耐心一点点编织的网——当小床的每一根纤维都沾满快乐记忆,它自然就成了孩子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