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0-28 天):多与生理特点或分娩因素相关
新生儿呕吐常见原因有两种:一是分娩时吞入羊水,宝宝出生后会通过多次呕吐将胃内羊水吐净,一般 1-2 天内会自行缓解,家长只需做好清洁,避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即可;二是喂养不当,比如喂奶量过多、喂奶姿势不当导致宝宝吸入过多空气,此时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奶,喂奶后拍嗝,就能减少呕吐。
但如果新生儿出现喷射性呕吐,伴随尖声哭叫(脑性哭叫),或呕吐物带黄绿色胆汁,可能是脑部产伤、消化道畸形(如食管闭锁、肠道闭锁)等严重问题,需立即就医检查。
婴儿期(1-12 个月):肠胃感染或辅食添加不当是主因
这个阶段宝宝活动量增加,接触细菌的机会变多,若腹部受凉或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容易引发肠胃感染,导致呕吐,常伴随腹泻、发热。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补水,预防脱水,同时遵医嘱使用益生菌或药物治疗。
另外,添加辅食时若一次性添加多种新食物,或食物质地过硬、过凉,也会刺激宝宝肠胃引发呕吐。添加辅食应遵循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种” 的原则,每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 3-5 天,确认无不适再添加下一种。
幼儿期(1-3 岁):饮食过量或疾病影响较常见
幼儿自主进食意愿强,容易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伴随酸臭味。此时可暂时禁食 1-2 小时,待宝宝肠胃缓解后,喂少量温开水或小米粥,避免再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此外,秋季是轮状病毒肠炎高发期,宝宝会出现频繁呕吐、腹泻,一天可达 4-5 次,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补液盐,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