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新闻 > 正文内容

自然教育进行时:没有“围墙”的课堂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19年,由著名记者、作家周轶君走访六国拍摄的《他乡的童年》引发了一轮社会热议。这部聚焦“教育”的纪录片以多元的视角、深入的采访,展现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及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让众多从事教育,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教育的观众开始反思:在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观念、方法的差异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美育”“自然教育”……应该从他者的经验中学习些什么。

 

纪录片的第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考试”“零竞争”“倡导积极教育”“评价标准多样”的芬兰。除了这些助力芬兰教育领跑全球的“秘籍”外,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对自然教育的重视。如何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课该怎么上?应该教会孩子什么?……不少家长和老师一遇到上述问题便一筹莫展,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芬兰老师是如何通过一节“没有围墙的课堂”给我们以启发的吧!

1. 森林里可以教什么?

走出教室,周轶君跟着卡苏卡拉小学的师生来到了森林。这是一次特别的“森林课”,由三个奇妙有趣的“任务”组成。首先,老师给孩子们发放色卡,让他们在森林中寻找与色卡颜色匹配的任何东西。看到孩子们摆放在色卡旁的树叶、树皮,观众恍然明白:五彩斑斓的森林里,还藏着无数颜色和惊喜等我们去发现!

接着,老师让孩子们去森林中找不同的植物,描述它们的气味。孩子们“闻”到了“苹果”味的植物,感受到了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就连深度参与寻找任务的周轶君,也打破了以往对“气味”的刻板印象,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名叫“自然”的气味。

最后,老师拿出一份写满“恶心的”“可爱的”等形容词的“清单”,让孩子们寻找与清单上形容词匹配的东西,哪怕是去触摸恶心的东西也没关系。因为,“感受”不止有美的、开心的,恶心的、脏乎乎的东西也需要我们去体验、认识和理解。

寻找颜色、描述气味、匹配形容词……孩子们的“视觉”“嗅觉”“触觉”在三个小任务中被不知不觉地触发,孩子们对色彩、气味的认识,以及对词语的理解力和事物的观察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正如劳拉老师所说:“除了数学课之外,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教。”家长和老师,你们get到了吗?

2. 想象,没有标准答案

在一根斜倒在地的树干边,周轶君问劳拉老师那是一棵什么树,老师认为那是一棵“湿的树”,轶君好奇若是同样的问题问孩子,老师期待孩子如何作答。令她意外的是,劳拉老师并不要求孩子们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回答,任何答案都行。因此,在这堂“森林课”里,为一棵树命名变成了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且没有标准答案的趣事,试问,谁不喜欢这样的课呢?

3. 自然教育,不一定要在大自然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想必有很多观众十分羡慕片中的孩子拥有一片可以学习和玩耍的森林,也产生了同周轶君一样的疑问:在远离森林的非洲或城市中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也是自然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自然教育一定要在大自然中进行,孩子只能通过田野远足才能收获知识与快乐吗?不!不是的!自然教育除了走进大自然,还可以打破思维的“围墙”,在博物馆、公园,甚至是室内进行,正如劳拉老师与周轶君所言:“主要是让孩子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惜、保护自然。

看完这个生动的教学案例,你对“自然教育”是否有新的认识呢?随着自然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我们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研究和推广自然教育的队伍中,但仍有很多教育者对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开始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不甚了解。那么,大家不妨带着这些问题,到自然教育代表人物安娜·博茨福德·康斯托克创作的《自然教育手册》中寻找答案,也许这本“在长期的户外实践中积累并结合理论研究”的著作能够解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你的教育方法或课堂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下面是内文截图惊喜放送!还没拿到书?先预热一下吧!)

 

本文章所提及的《自然教育手册》来自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自然教育系列 50×3个自然游戏》套装丛书,现由京东商城销售。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豆瓣主页截图/《他乡的童年》优酷视频播放页截图/《自然教育手册》)


编辑:陆芸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