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史。
自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首次给一名男孩接种牛痘以对抗天花以来,疫苗已经有了200多年历史。这位“老朋友”为人类做出过哪些贡献?它和人体是怎样并肩战斗对抗细菌和病毒的?为什么说要接种疫苗?答案就在这里。
1、历史证明,疫苗在控制和消灭疾病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疫症,如天花、脊髓灰质炎、乙肝、肺炎……,在预防和消除这些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它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由于疫苗的普及,许多曾经猖獗一时、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经渐行渐远甚至灭绝。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在中国,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1992年以前,中国大约1.2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普及接种乙肝疫苗后,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婴幼儿肺炎球菌疫苗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引入,由疫苗血清型导致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在法国,与2008年—2009年相比,肺炎球菌疫苗所覆盖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在2012年下降了84%。儿童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效地保障了儿童健康与生命安全。
2、预防接种对提升婴幼儿免疫力至关重要 婴幼儿获取免疫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先天自有和后天获取。
5岁以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6个月月龄以内的宝宝,其免疫力主要依靠出生时从妈妈身体获得的母传抗体。母传抗体水平在宝宝出生时最高,随着婴幼儿成长逐步降低,在6月龄时降至最低。此时婴幼儿自身对病原感染的免疫力极低,便给细菌和病毒提供了最佳入侵机会,进入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阶段。
而疫苗接种主要是针对易感者进行,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特定疾病的免疫力,从而可以预防和控制大量传染病。宝宝的免疫系统和病毒的战斗就像一场电脑游戏,当普通装备已经不足以让宝宝顺利通关,就需要通过主动接种疫苗,获得额外的免疫力。而疫苗就是升级装备,可以帮助宝宝安全度过免疫力空窗期,为宝宝构筑免疫防火墙。
3、家长应正确看待预防接种 捍卫儿童健康成长 当前公众对疫苗预防接种知识了解普遍不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使得一些人觉得预防接种根本不重要;有人认为,疫苗会影响人的免疫功能,疫苗的副作用会带来很大危害;有的家长甚至被反疫苗、反科学的极端言论所误导,听信谣言因噎废食,拒绝给孩子打疫苗……
作为药品的一种,疫苗具有药品的特性,既具有疗效,也有不良反应。极少数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这些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没有后遗症,通常1-3天就会自动消失。大量研究显示,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要轻得多。此外,对于极少数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国家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接种者的权益。
疫苗的开发是一个漫长、复杂而昂贵的过程,为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上市前会经过严格的上市前研究,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随后上市后研究也会关注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不良事件的追踪,从实验和实践两方面共同验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家长也应该负起责任:及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疫苗,使预期免疫效果达到最大化;要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进行接种;完整告知医生孩子和家族的过敏史、孩子当前的身体状况。
人类与细菌,病毒的战斗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人类和疫苗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那么,许多已经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疾病可能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甚至形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以家长要理性看待疫苗作用,科学认知疫苗价值,坚定使用疫苗信心,捍卫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