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产后>> 产后抑郁 > 正文内容

产后压力大易致精神障碍 诱发抑郁症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生完宝宝后,有些妈妈由于压力过大等原因,会出现精神障碍。如果不多加注意,甚至会威胁新妈的生命安全,给家庭带来不幸。

  怀孕和生产是女人一生当中的重大改变,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在这阶段中,女性在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经过十月漫长的怀胎过程和产房的挣扎痛苦、体力消耗外,接着是自己身心复原的需求及承受角色转变、生活调适及呵护无助新生命的哺育之责。

  然而,因其导致之身心障碍,如未被重视,则将带给产妇及家属极大的困扰。一般将产后精神疾患依严重度大略分为:

  1、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2、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3、产妇忧郁(maternity blues)

  产后精神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三天至第十四天。一开始可能会有失眠、自我感丧失、坐立不安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接下来很快出现明显的幻听、妄想(包括被害妄想或觉婴儿有畸形或死亡的妄想)及意识混乱的谵妄状态,思考过程障碍、无法照顾孩子、甚至伤害自己或新生儿。在整个病程中,症状非常快速、并在数周至两三个月内会缓解,约九成是以情感性疾患为主要症状表现、此经治疗其预后尚不错,但不幸的是,仍有百分之五的病人会自杀,约百分之四的病人会因症状影响而杀死自己的婴儿。

  非精神病性的产后忧郁症,其特征包括注意力无法集中、健忘、心情不平静、时常哭泣或掉泪、依赖、焦虑、疲倦、伤心、易怒暴躁、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考方式等等,发生期间一般在产后第一天至第六周之间,以产后第一天到第十天为危机期,其严重度一般是中度至重度,偶症状会持续至六到九个月之久。产后忧郁又称婴儿忧郁(baby blues),其典型症状是突然哭泣、激动、情绪变化快速、甚至会有欣快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在产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出现,约一周内自动消失。此最轻微且不会造成心理社会功能障碍、因此通常不被视为一种疾病。

  造成产后精神疾患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生理因素:与体内荷尔蒙突然下降有关,包括雌性素、黄体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等。

  2、心理因素:学者指出患有产后忧郁症的妇女、通常有焦虑及强迫特质或出现过度自我控制和顺从、对母亲角色易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故无法克服母育工作的压力。另有学者认为怀孕期情绪压力和高度焦虑易于发生产后精神异常。

  3、社会因素:包括面临经济及孩子照顾的问题,支持系统的缺乏或对孩子性别期望所带来的压力等等

  据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造成产后妇女压力源的四个主要因素有──

  1、母育角色所引发之压力感:产妇会“担心婴儿溢奶”、“担心婴儿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少”、“担心婴儿生病”、“婴儿洗澡时担心抓不稳、让婴儿滑入水中”、“喂奶时担心婴儿呛到”等等有关母育工作与责任所引起之困扰…

  2、支持系统缺乏所引发之压力感:内容项目为“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先生不能接受新生儿”、“公婆及家人对新生儿不能接受”、“先生关怀陪伴的时间不够多”、“家人对照顾婴儿的看法太多”、“婴儿性别没有符合期望”等等之困扰。

  3、面临抉择所引发之压力感:由于家中多一新成员,故生活面临重新调整,以致许多事务须做抉择,项目有“必须将婴儿交给他人带”、“必须辞掉工作”、“寻找保姆不容易”、“婴儿命名不够完美”、“不知道选用哪种奶粉厂牌”、“喂母奶或牛奶很难下决定”等等之困扰。

  4、身体心像改变所引发之压力感:因怀孕、生产后造成身体结构、身体功能、身体感觉和社会功能四方面改变所引起之困扰,例如“体重控制不能达到理想”、“身材没有恢复”、“腹部肌肉松弛”、“饮食摄取过多”、“生活感觉不自在”、“担心性生活后会再怀孕”等之困扰。

  因此,对于忧郁之防治,做以下的建议:

  1、两性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

  2、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3、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

  4、女性要在认知上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做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体认自己的价值,并肯定其角色重要性。

  5、可利用社区安排各种家庭主妇活动,彼此交换生活经验,免得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务而落入情绪低潮中。

  6、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7、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请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充当“垃圾筒”,适时发泄吐吐苦水,勿积存心中。

  8、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或参加支持性团体,寻求压力缓解之道,让每一个压力成为你成长的助力。


编辑:王晓芳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