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北京打来电话,说结果出来了,她获得了09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教育成果展示民乐古筝小学组金奖。听到女儿平静的报喜声,我竟喜极而泣。
说起女儿学古筝,那纯粹是一个偶然,或者说是一个无奈。那时,女儿3岁多,每天晚上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她也喜欢坐到我们身边看,但她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将耳朵贴在电视上“玩”。我和妻子说过她多次,但没用。那时,我们也没太当回事,一直以为是孩子顽皮。只到她六岁的时候,见她语言一直没有太大进展,我们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把她带到北京同仁医院检查,结果,专家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开裂”,左耳中度损伤,右耳重度损伤。
这个诊断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得我们几乎崩溃。回到家,我就狠狠地给自己抽了一个耳光,因为自己的粗心,更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等心情平静下来,我们认识到光是埋怨或后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提前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了。
医生说,为了不让听力继续退化,继而活跃思维,建议让孩子多听听音乐。于是,我们买了大量音乐碟片给她听。每当音乐响起,女儿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这时,我们才发现女儿对音乐竟是那样的痴迷。有一天,我们一起看一台音乐晚会,当女儿看到古筝演奏时,突然说,她想要一架古筝。那时,我们手头并不宽裕,但当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孩子确实对古筝感兴趣后,我们还是托人,为她从南京买了一架古筝,供她学习。说老实话,我们买古筝,只是尽一份为人父母的责任,至于她将来能否在音乐方面有多大发展,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我们为孩子报了一个古筝培训班。每个星期六去老师那儿上一个小时课。看得出,女儿真的喜欢古筝,每次从老师那儿回来,写好作业,就会自觉地去练习古筝。但也有件头疼的事情,因为戴着助听器,所以她感到很自卑,每次出门,总要把头发披下来,也不愿意与同学玩。我只好给她解释,说助听器就跟爸爸戴的近视眼镜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女儿喜欢听故事,我就有意无意地给她讲张海迪、海伦·凯勒,女儿喜欢看书,我就给她买《哪吒传奇》、《格林童话》,给她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与她一起读,一起体会!
渐渐地女儿适应了这个无奈的现实,又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她大方地扎起了马尾巴,大方地与小区里的孩子玩了。有时,有小孩问她耳朵上戴的是什么呀?她会很轻松地回答,那是助听器。如果人家没有听明白,她还会耐心地解释:“这是帮助提高听力的,就和我爸戴近视眼镜一样。”
女儿练习古筝,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她学到4级的时候,就曾产生过厌学情绪,想放弃。妻子心疼孩子,说不学就不学了吧,反正将来不指望古筝吃饭。但我觉得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因为它的先天不足,就纵容它,任其生长,那我们又怎能期望它长成参天大树?好在孩子听劝,也就几天时间,她又走上了正轨。
三年级之前,女儿的文化成绩不是太好,但进入四年级后,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和语文,一直在班里名利前茅。后来,我就想,这大概得益于古筝对她的影响吧。
暑假后,女儿就六年级了,为了明年的小升初,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参加补习班,但我并不认同,我不希望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学习压力,只要她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认为就很好了。
就在暑假前,古筝老师说文化部有一个全国青少年教育成果展示系列活动,问我们参不参加。在征得女儿的同意后,我们报名了。在比赛前的那段时间里,女儿练古筝还是比较辛苦的。早上起来,先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10:30去老师那里上古筝课,下午看一个小时课外书,然后就是苦练。她知道,她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或超过别人。
去南京参加预赛前的晚上,女儿问我,老爸,老师说我很有可能拿到名次,如果我这次拿不到名次,你会不会生气?我笑道,老爸只是想让你去见见世面,拿不拿奖,倒在其次,只要你发挥正常水平就行。没想到的是,女儿竟然在江苏赛区拿了小学组第一名。
一个星期后,女儿又代表江苏去北京参加总决赛了。那是全国性的,其竞争可想而知。我对她说:“权当去旅游吧。”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我真诚地祝愿我家这棵“歪脖子树”,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