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由于神经发育尚不成熟,身体内每一个细胞的增加都需要能量。因此,儿童的能量不仅要消耗在活动上,而且,大部分还用在“建筑”自身上。对儿童来说,睡眠同饮食、空气一样重要,它既能“节能”,又可以使能量得到重新积累和利用。儿童有了足够的睡眠,就会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有利于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反之,则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及其评价与指导。
、儿童的睡眠问题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对于幼儿几乎很少用“睡眠障碍”一词。因为幼儿(尤其是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作息规律本身存在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很难用正常与异常对其睡眠方式加以定义。因此,对幼儿目前更多用“睡眠问题”来表述,这不仅因为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家长主观上对孩子睡眠方式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睡眠行为不正确的应答所致。
参照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年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Anders等将儿童睡眠障碍分为四类:(1)最基本的儿童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失调(dyssomnias)和异态睡眠(parasomnias);(2)与其它精神紊乱相关的睡眠障碍;(3)由通常的内科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4)药物引起的睡眠障碍,考虑到儿童睡眠障碍的阶段性的特点,下面按照年龄顺序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
(1)婴儿期睡眠障碍
婴儿的睡眠障碍主要集中体现在很难建立晚间睡眠规律,婴儿往往表现得比较急躁和激惹,像是天生具有喜怒无常的个性。研究认为,婴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与母亲孕期及产后的情绪又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与母亲孕期的药物应用有关(如可卡因等)。
(2)幼儿及学龄期睡眠障碍
这一阶段儿童的睡眠问题主要有夜惊、梦行症和梦魇。
◆ 夜惊
夜惊是一种在学龄前开始出现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约2%—5%,男孩中常见。它主要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四阶段,这时候孩子并不是很清醒并且辨不清方向,同时出现一些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瞳孔有所扩大,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加深,心跳加快,这些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他们有的需要在父母房里熟睡后才能被移回到自己的房间,另一些孩子则表现为用计策来拖延上床时间,以掩饰内心的恐惧,或是不愿和父母分开,他们常不自觉地把睡觉时间看成是和父母分开的时间,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日趋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逐渐认识死亡,他们有时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愿睡觉,若近期有家庭成员死亡,这种感觉会随之加剧,夜惊常为自限性。研究发现,夜惊的存在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孩子的认知发育中间过程这几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
◆ 梦行症
尼氏儿科学第14版记载,梦行症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0%-15%。有人认为梦行症是异态睡眠的一种,和觉醒障碍有关。典型的梦行发生在开始睡眠的3小时内,发作持续时间30秒至30分钟不等,醒后无法回忆梦行的过程。很多孩子成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这提示儿童的梦行症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
◆ 梦魇
目前报道大约7%-15%的儿童有梦魇发生。梦魇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做内容恐怖的梦所引起的焦虑。梦魇常在下半夜多见,孩子醒后通常很快清醒,并且仍能记得梦的内容。梦魇一般多发生在10岁以前,女孩比男孩多,特别多见于焦虑和有情绪问题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