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小津是个活泼可爱的4岁胖宝宝,因感冒被带到小儿科门诊来。医生检查后问妈妈:“小津一定是吃奶嘴或含着奶瓶睡觉长大的,对不对?”妈妈很惊讶地问医生:“您怎么会知道的呢?”医生说:“看小津的暴牙和满嘴的蛀牙就猜到了”。
例二:
小年已是2岁多的小女孩,体重只有10千克。由于发育得不好,被带到小儿科门诊就医。经过了解,得知小年拒绝学习用碗筷吃东西,一直习惯用奶瓶进食。平时做事缺乏信心,性格孤僻。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后,医生要求家长马上给小年断奶瓶,学习用碗筷吃东西。
关于断奶瓶的误区
说到断奶,大家都已有了明确的地认识;但说到断奶瓶,许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个问题。其实不然。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家长不能正确使用奶瓶或不能及时给孩子断奶瓶所引起的后遗症有多么严重。小津妈妈没有在他睡着后及早把奶瓶拿出,造成孩子的牙齿问题;小年则因为过久地依赖奶瓶,对她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和发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儿科门诊,常常有不少家长会问:断奶瓶真有这么重要吗?不断奶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婴儿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变化和生存需求。这样你才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断奶瓶对孩子牙齿的发育和自信的培养有多重要。
宝宝的月龄分期变化
出生后到12个月内的婴儿,其生长发育比任何时期的婴儿都快,从附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哺育阶段婴儿的生理变化,出生至4~6个月称作授乳期,从4~6个月到1岁称作过渡期,1岁以上称为成长期。
分期饮食与餐具配合
出生3个月后的这段时期,宝宝口咽协调性慢慢成熟,消化酶素:如胰蛋白、淀粉、脂肪等消化酶,也渐趋成熟;在6个月到1周岁之间,乳齿也逐渐长出。此时小宝宝便应尝试固体食物。当婴儿由流质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这段时期我们称为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副食品选择,可参考表二。
到1岁以后的成长期时,小宝宝便开始尝试大人的食物。在添加固体食物后,大人要逐渐减少用奶瓶喂食的次数,改用碗筷、勺子、杯子等工具进食。如果用奶瓶,许多固体食物都无法摄食,这样将不能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供给。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发育不良,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理疾病,小年小朋友就是一例。
何时该“断奶瓶”
前面提到,宝宝在4~6个月大后,便开始进入所谓的“过渡期”,所以孩子6个月后父母便应开始做断母奶的准备。到小孩1岁左右时,可在停止母乳喂养后,把奶瓶也逐步换掉,统统改成用杯碗喂食。自然,同时也应把吃奶嘴及含着奶瓶边吃边睡的坏习惯戒掉。
不“断奶瓶”的后果
确实,不少父母不在意小孩1岁后继续用奶瓶喂食。有的孩子到2、3岁还含着奶瓶边吃边睡,不是照样长得白白胖胖吗?“断奶瓶”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不断奶瓶又会怎样?在临床上确实看到有不少因为不断奶瓶引起的后果,最常见的是“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齿(暴牙),及“奶瓶性蛀牙”。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也会有一定影响。
A、奶瓶性牙齿和奶瓶性蛀牙
断奶瓶就是逐步断掉奶瓶喂食,自然也有断奶嘴的用意。小孩长牙后,便应把吃奶嘴、吃手指、含奶瓶睡觉等习惯尽量戒掉,以免对乳牙造成影响,产生“奶瓶性牙齿”和“奶嘴性蛀牙”。
“奶瓶性蛀牙”好发于18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大部分发生在含着奶瓶边吃边睡的小孩身上。据统计,其盛行率高达30%至50%,为3岁内幼儿最常见的牙齿问题。由于18个月内的婴幼儿较少到牙科求诊,所以大部分是儿科医师发现而转介的。除了儿童蛀牙值得家长注意外,其实好发在婴儿期的“奶瓶性蛀牙”,更值得大家关心。因为婴儿期的蛀牙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以后牙齿的发育,但是,似乎“奶瓶性蛀牙”并没有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
“奶瓶性蛀牙”往往会造成牙齿表面的空洞化,使牙齿表面粗糙,成为日后容易蛀牙的因素。所以若能避免“奶瓶性蛀牙”,确实可以预防日后发生儿童蛀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