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俗称虫牙,是牙齿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上发生脱钙,有机质分解,从而造成牙体组织缺损的一种疾病。
发病早期,牙齿龋坏部位的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变化,颜色有点像白色的粉笔;当有色素沉着后,会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此时人体可以没有任何的自觉症状,很可能发现不了早期龋。
随着分解破坏的不断进行,坚硬的牙体组织变得疏松软化、最终形成不同深度的龋洞。此时进食酸、甜、冷或热的食物可引起牙齿疼痛。
当病变继续向深部发展波及牙髓时,可引起牙髓的急性炎症,出现自发性的、阵发性的疼痛,如遇到冷热刺激或夜间仰卧时疼痛常可加重。
当炎症进一步扩散到牙根周围时,还可引起牙床和面部的肿痛,严重的可导致颌骨骨髓炎,甚至还会减弱消化功能,影响全身健康。
【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宝宝患有龋齿,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都应尽早就医。通过补牙等措施终止龋坏的发展,恢复牙齿的功能,保护牙髓组织。
【发生原因】
1、致龋细菌:口腔内细菌种类多,数量大。并且口腔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为各种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食物因素:主要是糖类食物,如蔗糖、葡萄糖和糖制的米面食物,它们供给的细菌营养的同时,自身变为酸性产物,侵蚀牙体
3、牙齿的易感性:是指牙齿本身的质量,或钙化程度及牙与牙之间排列的关系。钙化好的牙齿,其硬度越高,质量也就越好。
【预防】
在牙齿萌出之前,注意健康和营养状况,保证机体正常发育。
从乳牙萌出开始父母就应该耐心地每天帮助孩子清洁口腔。
孩子3岁后家长要教会他们自己刷牙,养成天天认真刷牙的好习惯,对预防龋齿的发生非常重要。
经常为宝宝检查牙齿表面:在光线好的地方,让宝宝张口检查牙齿的咬合面。为了避免遗漏,可用干净的筷子或小勺暴露宝宝的颊、舌侧牙面。
若宝宝自述有食物嵌塞或牙齿对冷、热、酸食物敏感时,应注意宝宝的牙齿是否龋坏,这时务必及时去医院检查。
【易发年龄】
从乳牙萌出开始即可发生,6~8岁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