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常听到新生家长抱怨:在中国当学生家长,真累!孩子还没适应新环境,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离老师的要求却相差甚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
众所周知,负担过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积弊。“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很简单,升学是硬道理,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就连评优秀、评“三好”,都与升学有关。教育者很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加重学生负担虽然受抱怨,但升学率差了不仅挨骂,还可能丢饭碗。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当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释放“教育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讲过一个小故事:父亲让他观察一只鸟,问他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只鸟不停地啄羽毛,为什么?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啄羽毛?啄羽毛是在叼虫子还是为了整理羽毛?在给他讲了许多鸟的趣味知识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生存的生物。费曼说,“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他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美国科学院前院长阿尔伯茨引述这段故事时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父亲,培养我们孩子的责任,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
西方教育家曾说,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快乐,来自于教育带给学生的成就感。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不能空喊口号,耍花架子,而是一种生动具体、富有成效的实践。检验这种成效的标准,决不仅仅是分数。
四年前,在泰国普吉岛,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及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成效。这种教育带给人的,已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有趣、有用,而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巨大幸福感。
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获得升学的成功和喜悦,但同时,也带给在独木桥头失利的学生强烈挫败感。这是令人深感遗憾和不满的现实。改变这种境况,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博弈,不仅要打破分数和升学率造成的桎梏,而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快乐体验。
素质教育并不高深,并不复杂,不必给素质教育贴太多标签,也不要给它戴那么多高帽子,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因而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