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早教>> 挫折 > 正文内容

挫折教育从生活开始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什么是挫折商?简单的说就是面对逆境或挫折时的不同反应能力,也叫逆境商。大量的案例和事实告诉我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现实,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

  案例:谁让孩子这么脆弱?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2007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年仅26岁的研究生洪乾坤在泉州市中营学院的学生公寓跳楼,当场死亡。他在遗书中说,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所以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另据报道,某大学一位女生在一次学院联欢晚会上因唱歌走调,引起观众的哄笑,一时想不开竟于当晚自杀身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2005年,各地就报道了281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而他们自杀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打击,比如无法适应独立生活、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就业不顺利、工作压力大和失恋等。

  看到上面这些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

  解析:挫折教育能给孩子什么?

  专家指出,目前青少年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从小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导致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时缺乏应对能力。那么,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激发孩子的抗挫潜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难以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被激发,这和医学上抗原和抗体的产生是同样的道理。人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挫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那么长大后面对挫折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灰心绝望,从此一蹶不振。而在小时候就经历过失败打击的孩子,长大后面对失败时,他更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并利用以前积累的正确做法和经验去积极寻求转败为胜之路。

  ◎消除孩子的自满情绪

  目前流行这么一句话:如今的孩子都很聪明。的确,在经济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孩子的智力早早就被父母挖掘出来,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和艺术天赋。

  说起挫折教育,许多家长以为就是刻意让孩子吃苦、受打击。这是对挫折教育的曲解。其实,挫折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表扬和同伴的羡慕中,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做什么事都能胜人一筹。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打击很有必要,这能让孩子排除骄傲自满的情绪,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戒骄戒躁、继续进取,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让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现在的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当然也就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如果让孩子经历挫折,在挫折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开动脑筋寻找成功的方法,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解决难题,这比父母代替完成或从老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快乐体验的增多,也能够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习惯。

  ◎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社会远比家庭复杂,充满了风险、挑战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家纵有父母的万般庇护,一旦进入社会,孩子就得单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没有经历挫折的“洗礼”,没有作好应对挫折的思想准备,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风吹雨打,就很容易枯萎凋谢,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孩子只有小时候在家里就经历过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对大千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他在走向社会、面对挫折时,才能有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在挫折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孩子能学习到更多更正确的做事技巧和处世法则,将来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说起挫折教育,许多家长以为就是刻意让孩子吃苦、受打击。这是对挫折教育的曲解。其实,挫折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建议:将挫折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点滴

  ◎“等待”训练,练出宝宝好耐力

  5岁的童童是个急性子,每次想吃什么、玩什么都要立即拿到手,爸妈动作稍微迟一点,他就大吵大闹,甚至赌气不理会父母。这让童童爸妈烦恼不已,不知道怎么去应付这个“急躁精”。

  分析:“等待”是孩子生活中必须学会的,对孩子的“等待训练”需要从小做起。比如在孩子想喝奶时,先别急着给他递奶瓶,而是告诉他要等到奶凉了才可以喝;带孩子坐公交车时,让他和你一起排队等待公交车的到来;逛动物园时让孩子去排队买票;吃饭时让孩子等家人一起上桌才开吃……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锻炼孩子耐力的好机会。

  ◎“理解”训练,教出善解人意好宝宝

  佳佳今天伤心不已,原来,她的好朋友菲菲今天生日,请了好几个小伙伴,但佳佳却不在其中。妈妈了解情况后,安慰佳佳:菲菲没有请你,可能是因为她家的客厅比较小,也可能是小椅子不够多,所以才没有请所有的好朋友都参加。

  分析:理解万岁,这个我们大人常念叨在嘴边的口号,也需要灌输给孩子。比如小伙伴抢了他的玩具,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因为小弟弟特别喜欢你的玩具,你应该原谅小弟弟;妈妈去幼儿园接宝宝时故意晚一会儿,告诉孩子,因为妈妈要忙着给宝宝和爸爸准备晚餐,请宝宝谅解;爸爸这次没有给宝宝买玩具,是因为最近爸爸的收入剩余不多,要保证宝宝和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等等。这种经历多了,孩子就能逐渐养成善解人意的好习惯。以后再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时,他就会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舒缓心情、释放压力。

  ◎“尝试”训练,培养胆大心细的孩子

  7岁的鹏鹏起初很害怕参加学校组织的少儿钢琴比赛,妈妈告诉他: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要得到名次,而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观众的场合表演。后来,鹏鹏高兴地去参加了比赛,结果成绩还很好。

  分析:有些孩子常常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习惯了父母包办代替的孩子。所以,不妨有计划地训练他独自下楼去买东西、走没有走过的道路,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自己上学和回家(学校离家较近),等等。孩子第一次没有做好、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而且还没有宝宝做得好。这一次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可以重来。

  ◎“分析”训练,让宝宝“胜不骄、败不馁”

  妮妮是个特别爱计较得失的孩子,得到小红花时,回家就向爸爸妈妈“邀功请赏”、沾沾自喜;一旦失利,就在爸爸妈妈面前说这个小朋友不应该得红花,那个小伙伴表现没她好。

  分析:孩子的竞争心一般都较强,而且爱计较得失,但又不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的道理,总觉得自己必须赢,败了就不服。这种心理的形成,和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要做“人上人”的思想有直接关系。父母应调整期望心态,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分析。当孩子胜了,就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不如其他小朋友,如何改进;孩子失败了,就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失败,让孩子明白:失败不可避免,但却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

  ◎“目标”训练,练出宝宝好意志力

  东东是个没耐性的孩子,每次做事都半途而废。针对儿子的这一缺点,东东爸开始让东东和他一起晨跑,并提出目标要求,起初要东东坚持跑5分钟不中断,慢慢提高到10分钟、20分钟……半年后,爸爸妈妈发现,东东的耐性好多了,做什么事情都能坚持较长时间而不中断。


编辑:王晓芳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