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把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
这一时期是小宝宝脱离母体,为独立生活进行生理调节的适应时期。
由于内外环境发生极大变化,而其适应能力又不完善,新生儿在初生后第1~2周特别容易生病,如溶血、体温不升、出血、体重下降、感染。同时,分娩过程中带来的产伤、窒息以及先天性畸形也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问题。
正因如此,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从出生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生理征象变化,早期识别病理征象,有助于防治新生儿疾病。
年轻父母呵护新生宝宝,要细心观察小宝宝的日常饮食作息,留意细节,具体关注下面的10个关键词:
1 吃奶
正常婴儿出生后,皮肤与母亲接触时,就有觅食反射吸吮功能,吸吮有力是初生儿健康的标志。 父母只要掌握每四小时进食这一大原则即可,早点哺乳或晚点哺乳完全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需要,四小时的进食习惯应该至少持续两周以上。
若小宝宝吸吮力弱、顽固性口区吐,提示身体有病。如果小宝宝不能吃奶喝水,那么他可能病得很重。父母一定要带小宝宝上医院检查。
2 呼吸
新生儿刚从妈妈肚里娩出来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呼吸,紧接着啼哭、肺泡张开,呼吸频率快40~80次/分。
如果看见小宝宝呼吸急促、呻吟、面色青紫、凹陷呼吸(指吸气时胸凹陷),就要留意小宝宝可能有呼吸系统疾病。
3 哭声
哭声是婴儿的语言,也是表达自己要求的一种方式。正常婴儿哭声响亮,满足要求后就安静了。
小宝宝嗜睡、少哭、哭声弱或过度啼哭,这些现象他是生病的信号。小宝宝的病理性啼哭一般以腹痛、口腔痛及头痛最常见。
4 体温
正常新生儿体温波动在36℃~37℃之间。使用体温表经常测量孩子体温,有助于及早发现体温失衡如发烧(体温>38℃)或低体温<36℃)。用手经常摸一摸孩子的手脚,也会觉察到体温变化。
5 大小便
正常新生儿一般在生后第一天排便,在12小时内开始排出墨绿色胎粪,约2~3天排完。
若生后24小时没有排出胎粪或48小时没有排尿视为异常情况,应检查是否为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肛门闭锁。
若发现孩子大便为柏油样,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以维生素K缺乏居多;如果是鲜血便提示肠出血;每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患有肠道感染。
6 脐带
分娩时经无菌操作脐带结扎后于3~7天内脱落。护理中注意观察婴儿脐带有无渗血或化脓征象,有助于早期发现新生儿脐炎。
7 黄疸
正常新生儿于生后3~4天皮肤开始发黄,7天左右达到高峰,10~14天全部消退。
当黄疸超出生理性范围——生后第一天就出现黄疸或第7天才出现黄疸,黄疸退而复现应特别重视。及时上医院,有助于预防高胆红素脑病(俗称核黄疸)的发生。
8 睡眠
尽量让婴儿仰卧入睡(而不是侧卧或是俯卧),以减少新生儿猝死综合征;两周内的新生婴儿是不能整夜睡觉的。
如果让婴儿整夜睡觉,长时间得不到进食,会发生脱水。婴儿过于困倦,以至于无法唤醒自己而用啼哭来要求进食。所以在夜间父母必须每隔四个小时喂食一次宝宝。
假如婴儿一觉能睡八小时以上,很有可能是患了严重的黄疸病。直到婴儿满月后,其体重有了明显增加,才可以让他(她)安睡一整夜。
9 外出
孩子满月后,年轻父母可带着新生宝宝到户外晒太阳,去不太拥挤、环境较好的地方散步,这样不仅能使妈妈精神愉悦,还能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切不可将小宝宝带入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大商场、影剧院和酒店,将稚嫩的婴儿暴露在充满细菌的环境中,婴儿容易传染疾病,引起感冒发烧,甚至患上肺炎,应该避免。
10 免疫接种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维生素K、接种卡介苗等,以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