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任性、好动、焦虑,如今的小孩子们总是面临着许多困扰,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其实或多或少地也面临过。很多年轻妈妈的困惑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迈过这道坎好象要容易许多,而我们的孩子要扭转这样的思维和心理,却好像很困难?
试着上几堂有针对性的亲子课吧,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同时,你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你也许会发现:原来你比孩子更需要亲子课。
“亲子培训课”上的老师的一席话,说中要害:“我们自己的父母,普遍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家中又有两到四个孩子需要养育,所以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放太多的关注,也就是说,他们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暗示:‘这孩子怎么这么特别啊,他太与众不同了。’他们会安慰自己:‘也许大了,孩子的这些毛病就自然改了。’父母不给我们压力,孩子的扭转过程就比较自然。而今天,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妈妈们都声称从育儿的权威书刊上取过经,一发现孩子有什么‘异样’就很紧张,有时显得比孩子还焦虑,至于怎样去扭转呢,心里又没有底,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焦灼,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也就是说,不得法的关注比完全不关注还要糟糕……”教育家傅清然说,这一类妈妈也许就应该带孩子去上“亲子课”,因为,怎样合理地去帮助孩子,解决他(或她)现阶段的问题,这是需要学习的。无论妈妈们有过怎样的教育背景,她在这方面,可能都是一个门外汉。
亲子课为母子间、妈妈和妈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沟通渠道,也许你会发现,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反面一样,孩子的“另类”行径,往往昭示着他有别样的天赋……上过亲子课,妈妈们获得的,除了平静,还有耐心。
对付怕生:强行突破“心理距离”并不可取
卜娟的孩子三岁半,最大的问题是特别怕生,不管是家里来了亲友还是被带到父母所在的公司去,对他人的亲近行为都避之不及。偏偏妈妈喜欢“强力扭转”女儿的这种“社交恐惧倾向”,常强迫女儿去主动对人表示友善,也鼓励同事和朋友来对女儿表现亲昵,比如,“让叔叔抱一下好不好?”“就让阿姨亲一个嘛!”小女孩会发出受辱式的尖叫:“不!别碰我!”而大人们只当是玩笑,“强行突破”之后,小女孩会一整天都气鼓鼓,而且一看到“非礼”过她的叔叔阿姨就掉过脸去,眼中含泪。卜娟叹息:这孩子心气怎么这样偏执?她这样怕生,将来如何在这社会上立足?
“亲子课”上的情境教育
亲子培训中心会把所有怕生的小孩集中到一个班上课,并让所有出席的妈妈互换小孩,由妈妈亲身扮演“陌生人”的角色。在场景练习中,老师指导说,“不要一开始就试图突破孩子的‘心理距离’”。怕生的小孩,往往特别自尊和敏感,气质多属黏血质和抑郁质,这种气质的小孩内心感受细腻,特别有想象力和情感方面的悟性,往往具备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因此,一开始表现出的戒备和矜持并非坏事,而是孩子甄别交往对象的一个过程。不要一上来就试图跟孩子有身体接触,而是可以蹲下来(这一姿势很重要,可以保证双方的眼神交流,让孩子觉得你是尊重她的),仿佛不经意地跟孩子请教玩具的玩法,请教她为何把太阳画成紫色等等……所谓亲密感,正是在游戏中形成。一会儿,孩子就与别人的妈妈玩得有声有色了。这时节,老师适时地暗示孩子的妈妈,“你可以对孩子与阿姨的亲密表现出一点点嫉妒,不要做过头哦!你会发现这 对孩子的对外交往反而起到推动作用。”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孩特有的逆反心理。
“亲子课”教程关键句
★ 永远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替他(或她)扣上怕生、胆怯的帽子;也不要为孩子长大后的对外交往忧心忡忡。怕生对孩子而言,只是阶段性的性格特征,通常集中在3到5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格外强烈,像一株刚萌生的势头很猛的幼芽。不要去折断这枝幼芽,随着对外交往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孩子的怕生行为会在5岁后消退,那个时候,他的主动会不会让你感慨他的“单纯不再”呢?
★ 突破孩子的“心理距离”要慢一些,对黏血质和抑郁质的孩子,要把他当成年人一样去尊重。
★ 想一想,如何发扬光大孩子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