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育婴中国 > 儿科>> 小儿心理科 > 正文内容

中医疗法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是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性疾病。西方国家已研究了一百多年,主要采用神经阻滞剂和精神振奋剂治疗,副作用很大,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而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的疗效不尽人意。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多年来我所数名全国著名中医脑病专家以攻克顽疾为己任,呕心沥血,深入研究,总结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患儿的病因病机特点,开辟出了一条采用独创的特效系列中草药治疗儿童抽动症、多动症的新途径,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中医认为,儿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阴阳失调,易导致心肾不交、神志失控,出现神不宁、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的症状;心阴不足,心火上炎,可致神思涣散,多语多动,五心烦热;水不涵木,肝阳化风,随经内扰,则出现各部位不自主的抽动。经我所全国著名专家多年呕心沥血的探索,总结古今中外之经验,通过几千例临床实践,结合抽动症的特点,认为肾水不足、肝火旺盛导致肝阳亢而化风,引起抽动发作;结合多动症的特点认为其最终病位在心,心火、痰热、瘀血等多种原因扰乱心神,则心神涣散不收,注意力难以集中。并根据各自临床症状,分为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痰热内扰、瘀血内阻等证型,针对各型研制开发了特效系列中草药,平衡脏腑阴阳,消除各种病因,采用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平肝熄风、活血化瘀、化痰醒脑等多种方法大大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了脑啡肽等生化物质的释放,增加了脑内核糖核酸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大脑的机能,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智力低下、精神障碍等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特点是:标本兼治,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彻底克服了长期服用西药给造成毒害的缺点,有效的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填补了世界医学在本病治疗中的空白。

  我所的老专家们充分考虑到患儿大多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用药须慎重,所以本着既能解除患儿的病情,又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大脑功能有提高作用、胃肠功能有改善作用的原则组方用药,并严把药品质量关,精选地道药材,以便于让患儿放心服用,提高疗效。

  为了使疗效达到最佳,凡家长带患儿来我所就诊时我们都要将患儿的病情、预后、发病因素以及教育、饮食、用药、护理中需要注意的情况耐心而细致的讲解给患儿家长;对于外地不能来所就诊的患者,我所提供药品邮购业务,并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认真负责地指导患儿的用药。此外,我所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编写了《博大·少儿健康必读》一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对患儿的护理、教育方法及饮食等的注意事项,免费赠送给患儿家长阅读,以便于提高家长对本病的认识,能够正确对待,共同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一、辨证论治

  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和学习困难,智力一般没有问题。中医理论认为本症属于"失聪"、"健忘"、"痰阻"等范畴。小儿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则不足,本性好动。若有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后天失养,阴阳不调,极易造成脏腑功能失常。阴阳不调,易致心肾不交,神志失控;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可致脾肾不足,阴虚而阳盛。虽表现为心肝有余,实则心肾脾不足,易出现神不宁、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之症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儿童多动症是以虚证和里症为主,是虚为本,实为标,里为因,表为果的关系。

  虽然西方国家研究儿童多动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对本病的治疗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张宪斌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开发了系列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于各型多动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临床上尽管辨证分型非常细致,但通过我所的临床观察,常见的辨证分型有:①肝肾阴虚型;②痰湿内阻型;③痰热内扰型;④心火旺盛型。

  肝肾阴虚型

  主症:注意力涣散,五心烦热、自汗、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弦脉、目眩头晕或健忘。

  辨证分析:本证主要为肝肾两脏的阴虚,肝主藏血,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血不足,血不养肝,故可见目眩头晕、注意力涣散等;肾主藏精,阴精虚弱不足以制阳,故见五心烦热、口咽发干、自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数。精血是互生的,精足则血旺,肝肾才得以相互滋养,故肝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为主。

  心火旺盛型

  主症: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舌边红、脉数等证。

  辨证分析:心火盛,故心中烦热,心火扰神,则急躁失眠,心火上炎,可引起口渴、舌红、脉数等症状。

  治法:清泻心火为主。

  痰湿内阻型

  主症:多动多语、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胸闷憋气、恶心、呕吐、痰多等证。

  辨证分析: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故有"纯阳"之称,又由于迅速生长发育,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加之后天调护不当,脾常不足,可影响脾的运化,使脾虚失运,水湿内留,时日长久,聚而成痰,上蒙清窍,神机不利,引起此证。此证多见于肥胖型儿童。

  治法:健脾化痰为主。

  痰热内扰型

  主症:心烦意乱、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哭笑无常、脾气暴躁、打人骂人、五心烦热、急躁、失眠等。

  辨证分析:小儿素体较弱,阴常不足,易于生热,若后天调护不当,或久食肥甘厚味食品,易于引起以上诸证。

  治法:清热化痰。

  二、穴位疗法

  通过对人体特定的穴位针刺或按揉等方法,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治理心肾、健脑宁神的目的。

  针刺治疗选用内关、太冲、大椎、曲池为主穴。有注意不集中配百会、四神聪、大陵;活动过多配安神、安眠、心俞;烦躁配神庭、膻中、照海,选穴以少而精为原则,采用快针、深针法,年龄大者可用电针。针刺后即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穴,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隔天治疗,10次为1疗程。

  穴位按揉选百会、角孙、率谷、风府、神庭、天柱、心俞、肾俞、膻中、关元、合谷、神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每次按揉100次左右,最好能达到酸、麻、胀、沉或轻痛等得气感(有1种感觉也可),10天为1疗程,一般用5-10疗程。心火内盛者,取少府穴;痰火扰心者,取大椎、丰隆;肝火旺盛者,取太冲穴;心肾不交者,取太溪、少府穴。

  捏背疗法用食指与中指的指面自上而下直推大椎至长强穴(即脊椎),每推50次。同时使用捏法,自下而上捏背,一般捏3遍,每捏3次再将皮提一下,即"三捏一提"法。捏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隔日1次,10次1疗程。

  采用耳穴治疗,取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两耳交替,每次揉压1-2分钟,每天3-5次。

  三、推拿疗法

  推拿指罗纹面,可以疏通经络、滋补心肾、清肝潜阳、益智宁神,方法简便易学,无痛苦,无需特殊设备,可在家施实。

  治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取小指末节、食指末节罗纹面分别由指根向指尖直推小指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直推食指罗纹面。

  心气阴两虚,取拇指及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拇指桡侧向掌根直推,顺时方向旋推无名指罗纹面100-500次。

  痰浊内阻,按摩中脘法5min,揉脐法5min,按揉足三里穴20次,以健运脾胃之气。按揉天突穴15次,直推膻中穴50次,以化痰顺气;配以开天门法(即推攒竹)20次,以宁心安神。隔日1次,15次1疗程。

  痰火扰心,取手掌面,以掌心为圆,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用拇指作顺时针弧形或环形推动,配以清心经,可清心泻火,健脾利温。

  四、饮食疗法

  俗语有"民以食为天"、"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确实有不少疾病可以通过饮食的调节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食物中配以一定的中药进行食疗,效果更好。多动症儿童可以试着采用以下的食疗方案:

  三七脑髓汤:每次用鲜猪脑或羊脑一具,三七粉3克,加少许食盐、葱、姜等调味品,隔水炖熟,当菜吃。

  鱼鳞膏:将青鱼、草鱼或其他较大鳞片的鱼鳞洗净,用清水一饭碗,煮沸15~20分钟,去鱼鳞,冷却后即结成膏状。食用时可稍加酱油、麻油凉拌,亦可加糖,放入冰箱中片刻,作为冷饮,能补脑强身。

  参蛋汤:太子参15克 红枣15枚 鸡蛋2个 置锅内加水同煮,蛋熟后取出剥去蛋壳,再加入同煮片刻,即可吃蛋喝汤,每天一次,久服可见效果

  猪肉莲子汤:瘦肉75克 莲子30克 百合30克 共放沙锅内加水煮汤,调味食用,每天一次,连服。

  虾壳汤:虾壳15克 菖蒲9克 远志9克 每天一次,久服有效。

  莲子汤:莲子肉20克 芡实15克 红枣12克 同煮酥,加少许白糖,作早餐或点心。
 


编辑:黄群
热门文章
更多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