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岁男孩问父亲,"爸爸,我从哪里来的?"父亲回答:"你是我和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次日,小男孩又问爷爷,"爷爷,爸爸从哪里来的?"爷爷回答:"有一天老鹰叼了一个婴儿放在家门口就是你爸爸。"几天后,孩子的父亲检查儿子的作文,在一篇名为《我的家庭》的日记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家庭真奇怪,从爷爷到爸爸,竟然已有两代人没有性生活了。"孩子的父亲震惊了,他们在家中一直缄口不谈的"性",竟然以一种带有思辨性的结论出现在儿子的作文里。学校的老师也惊慌失措,他们不知该如何为这篇作文评分。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笑话,它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正面临的尴尬。"学生在青春期间由于生理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性似懂非懂。现在的学生是在"性暗示"(影视、网络、书报杂志中大量的性信息)中成长的一代,而他们的家长和老师却是在"性空白"中成长的一代。两代人中间不仅仅是"代沟"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性无知"的氛围。有一个事例足以说明问题:2005年由深圳市教育局在部分中学里开设了一门青春期健康的新课程,一段时间后,不少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投诉学校。投诉的焦点问题有三个:一、教材是由谁编的;二、图片赤裸裸有无必要;三、知道得多会不会想实践。
家长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在为孩子营造"性无知"环境的同时,网络、影视、杂志却在不自觉中为孩子勾画了一个"性开放"的环境。深圳一家机构曾经在中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中学生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网络、同学朋友、书报杂志。而学校课程、咨询电话、学校咨询室和宣传栏以及长辈起到的作用都很小。而网络也好,影视作品也好,他们传递的"性信息"通常是夸大的,扭曲的,或者仅是事实的一部分,孩子缺乏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于是产生了一个个让家长和老师震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