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爸爸,你和妈妈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子吵架,你们这样吵架我很害怕。”
“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去。”(忽略孩子的感受)●“妈妈,我觉得很难过。”
“你只是觉得累了,快去睡觉。”(歪曲孩子的感受)●“妈妈,我想爸爸。”
“宝宝不想爸爸。”(否认孩子的感受)以上是孩子常见的几种消极情绪表现,但是父母的应对方式却是违背心理健康原则的。消极情绪如果不通过身体语言发泄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内,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第一个回合的对话中,爸爸完全忽略孩子的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而孩子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知道爸爸妈妈可能只是因为工作不顺利,两个人情绪都不太好,所以才会吵架。6岁之前的孩子,当他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两个人相互攻击时,他体验到的是恐惧、害怕和忧虑,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
在第二和第三个回合的对话中,妈妈对待孩子情绪的方式是歪曲和否认。如果情感表达总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儿童也许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开始拒绝体验感情,最终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人。一旦儿童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失去联系,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情绪是怎样的,调节和处理情绪就更加无从谈起。而调节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孩子在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家长否认和歪曲孩子的感受,常常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也不好,所以无意识地采用这样的方式,避免再担负起处理孩子情绪的重任。长此以往,家长甚至会把自己当时说的话信以为真,而不再注意孩子的情绪了。
当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时,父母应当关注地听孩子讲,陪孩子一起体验其内心感受,虽然不可能让孩子没有消极情绪,但是完全可以让孩子避免被消极情绪伤害。情绪是流动的,去体验它,表达它,慢慢地它就会过去。陪着孩子一起体验他的情绪,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也随之培养起来。